资源类型

期刊论文 6

会议视频 1

年份

2024 1

2022 4

2020 1

关键词

2021全球工程前沿 1

低碳发展 1

区域传输 1

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 1

大气污染治理 1

大气污染;PM2.5;臭氧;气候变化;空气质量改善 1

工程前沿 1

控制策略 1

生态文明 1

立体监测 1

细颗粒物 1

臭氧 1

臭氧生成 1

展开 ︾

检索范围:

排序: 展示方式:

臭氧层造成破坏的违禁化学物质仍在增加

Chris Palmer

《工程(英文)》   页码 7-9 doi: 10.1016/j.eng.2023.07.004

以氮氧化物深度减排为抓手,推动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 Views & Comments

楚碧武, 丁焰, 高翔, 李俊华, 朱廷钰, 余运波, 贺泓

《工程(英文)》 2022年 第15卷 第8期   页码 13-16 doi: 10.1016/j.eng.2021.09.006

从中国首台紫外-可见光高光谱卫星仪器反演得到的高空间分辨率臭氧廓线 Article

Fei Zhao, Cheng Liu, Qihou Hu, Congzi Xia, Chengxin Zhang, Wenjing Su

《工程(英文)》 2024年 第32卷 第1期   页码 107-116 doi: 10.1016/j.eng.2023.02.020

摘要:

Understanding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ozone is crucial when assessing both its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transport, as well as when analyzing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atmosphere.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to obtain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ozone profiles is through satellite observations. The Environmental Trace Gases Monitoring Instrument (EMI) deployed on the Gaofen-5 satellite is the first Chinese ultraviolet-visible hyperspectral spectrometer. However, retrieving ozone profiles using backscattered radiance values measured by the EMI is challenging due to unavailable measurement errors and a low signal-to-noise ratio. The algorithm developed for the Tropospheric Monitoring Instrument did not allow us to retrieve 87% of the EMI pixels. Therefore, we developed an algorithm specific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MI. The fitting residuals are smaller than 0.3% in most regions. The retrieved ozone profiles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ozonesonde data, with maximum mean biases of 20% at five latitude bands. By applying EMI averaging kernels to the ozonesonde profiles, the integrated stratospheric column ozone and tropospheric column ozone also showed excellent agreement with ozonesonde data. The lower layers (0–7.5 km) of the EMI ozone profiles reflected the seasonal variation in surface ozone derived from the China Nati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CNEMC). However, the upper layers (9.7–16.7 km) of the ozone profiles show different trends, with the ozone peak occurring at an altitude of 9.7–16.7 km in March. A stratospheric intrusion event in central China from August 11 to 15, 2019, is captured using the EMI ozone profiles, potential vorticity data, and relative humidity data. The increase in the CNEMC ozone concentration showed that downward transport enhanced surface ozone pollution.

关键词: Ozone profiles     EMI     Soft calibration     Floor noise correction     Stratospheric ozone intrusion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进展与生态文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Review

鲁玺, 张少君, 邢佳, 王韵杰, 陈文会, 丁点, 吴烨, 王书肖, 段雷, 郝吉明

《工程(英文)》 2020年 第6卷 第12期   页码 1423-1431 doi: 10.1016/j.eng.2020.03.014

摘要: 针对目前日益加剧的臭氧(O3)污染,急需科学厘清PM2.5和O3污染控制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实施有效的污染协同控制策略。

关键词: 大气污染治理     生态文明     细颗粒物     低碳发展     臭氧    

气候协同的区域空气质量精细化调控战略研究

吴志军,王志立,张强,陆克定,李歆,胡建林,郭松,邢佳,同丹,王德英,胡京南,雷宇,王书肖,龚山陵,胡敏,张小曳,贺克斌,张远航

《中国工程科学》 2022年 第24卷 第6期   页码 164-172 doi: 10.15302/J-SSCAE-2022.06.015

摘要: text-align: justify;">一、 前言

“十三五”时期,我国以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大气环境问题明显改善,但区域性臭氧

气象条件变化对近年臭氧污染增加影响显著。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分析表明,从2013—2020年北京地区O3浓度增加了9.6%,其中气象变化使臭氧增加了18%,减排措施使其减少了8.4%。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仍面临以下关键问题:① PM2.5和O3协同防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2013年以来全国PM2.5空气质量整体呈改善趋势,但臭氧污染呈上升趋势同时,夏季臭氧污染形势严峻,由于夏季自然源VOCs排放较高,O3对VOCs的敏感性降低、对NO的敏感性增加,在VOCs强化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区域NO排放有利于降低O3

关键词: 大气污染;PM2.5;臭氧;气候变化;空气质量改善    

地基超光谱立体遥感网络——一种探究中国PM2.5和O3协同控制的新策略 Article

刘诚, 邢成志, 胡启后, 李启华, 刘浩然, 洪茜茜, 谈伟, 季祥光, 林华, 陆川, 林继楠, 刘瀚洋, 魏少聪, 陈健, 杨昆鹏, 王顺天, 柳婷, 陈羽佳

《工程(英文)》 2022年 第19卷 第12期   页码 71-83 doi: 10.1016/j.eng.2021.02.019

摘要:

进入“十四五”时期,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和O3的协同控制成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重大课题。PM2.5、O3及其前体物的立体监测对于实现协同控制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的监测网络不足以同时监测PM2.5和O3的垂直分布以及支持空气质量控制。2015 年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基于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MAX-DOAS)在全国范围内主导建立了地基超光谱遥感网络。该立体监测网络为我国PM2.5和O3的区域协同控制提供了重要机遇。基于搭设于四个特大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和重庆)的四个MAX-DOAS 监测站获取的一年时间的气溶胶、NO2和HCHO的垂直廓线,探究京津冀(JJJ)、长三角(YRD)、珠三角(PRD)和四川盆地(SB)四大典型污染区域的大气污染物垂直分布差异。400 m以下归一化和年平均的气溶胶垂直廓线在JJJ 和PRD地区分别呈箱型和高斯型分布,在YRD和SB地区都呈E指数型分布。由于四个区域的NO2都主要来自交通车辆排放,因此NO2在四个区域都呈E指数型分布。HCHO垂直廓线在JJJ 和PRD地区呈高斯型分布,在YRD和SB地区呈E指数型分布。此外,立体监测网络中的五个MAX-DOAS 站点[石家庄(SJZ)、望都(WD)、南城(NC)、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AMS)和中国科学院大学(UCAS)]同时监测到一次发生在华北平原(NCP)西南—东北通道海拔600~1000 m 的典型区域传输事件。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在上述五个站点表现为SJZ > WD > NC > CAMS > UCAS。在WD和NC之间监测到了发生在700~900 m高空的NO2短距离区域传输。作为二次气溶胶的重要前体物,研究发现WD和NC的NO2气团峰值均比其气溶胶消光气团峰值早出现约1 h。同时监测到了NC和CAMS之间发生在700~900 m高空的HCHO短距离区域传输,这可能会对北京的O3浓度造成潜在影响。最后,选择CAMS作为典型站点探究垂直方向O3-NOx-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敏感性。研究发现O3在0~100 m和100~200 m高度层分别受VOC控制和VOC-NOx混合控制。此外,O3的向下输送也可能会增加近地面O3的浓度。该地基超光谱立体遥感网络为支持PM2.5、O3及其前体物的管控和溯源提供了一种非常具有前景的策略。

关键词: 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     立体监测     区域传输     臭氧生成     控制策略    

标题 作者 时间 类型 操作

臭氧层造成破坏的违禁化学物质仍在增加

Chris Palmer

期刊论文

以氮氧化物深度减排为抓手,推动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

楚碧武, 丁焰, 高翔, 李俊华, 朱廷钰, 余运波, 贺泓

期刊论文

从中国首台紫外-可见光高光谱卫星仪器反演得到的高空间分辨率臭氧廓线

Fei Zhao, Cheng Liu, Qihou Hu, Congzi Xia, Chengxin Zhang, Wenjing Su

期刊论文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进展与生态文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鲁玺, 张少君, 邢佳, 王韵杰, 陈文会, 丁点, 吴烨, 王书肖, 段雷, 郝吉明

期刊论文

气候协同的区域空气质量精细化调控战略研究

吴志军,王志立,张强,陆克定,李歆,胡建林,郭松,邢佳,同丹,王德英,胡京南,雷宇,王书肖,龚山陵,胡敏,张小曳,贺克斌,张远航

期刊论文

地基超光谱立体遥感网络——一种探究中国PM2.5和O3协同控制的新策略

刘诚, 邢成志, 胡启后, 李启华, 刘浩然, 洪茜茜, 谈伟, 季祥光, 林华, 陆川, 林继楠, 刘瀚洋, 魏少聪, 陈健, 杨昆鹏, 王顺天, 柳婷, 陈羽佳

期刊论文

张远航:全球工程前沿环境与轻纺工程前沿解读——大气氧化性和臭氧污染防治(2021年12月14日)

2022年03月29日

会议视频